目前,全国各地都启用了高中地理新教材,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不一样的增减,不同地区使用的新教材版本存在差异性,对于一线的地理教师来说,如何整合不同版本就尤为重要了!(鲁教版、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中图中华版)
接下来,我们会将不同版本之间具有共性的教材内容整合发布出来,提供给广大师生学习!
本节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涉及到地球和生命的演化过程和基本规律,是完善中学生地理认知的必要条件。其中,认知内容是“地球的演化过程”,行为动词是“简要描述”,行为条件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地质年代表等相关资料,说明地质年代及其划分依据,建立起各主要地质年代及其对应的地球表面自然场景教程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宏观视野下的时空组合。
课标要求学生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在教学中应当设计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
综合思维: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概述各地质年代的演化特点,描述生物演化的一般进程。
区域认知:依据地球演化史,列举地壳运动对世界海陆分布及我国大陆轮廓形成的影响,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在地理考察或实验室中,判断地层及代表性化石(标本)的地质年代及新老关系。
人地协调观:通过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探究,理解人类本身是自然环境发展、生物演化的产物;形成探究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与兴趣。
如何在备课过程中更好的融合不同版本内容?如何进行案例的选取等等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接下来一起看看五个不同版本内容。
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可自主选择不同的地层、化石或古生物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球历史的记录”的视角来认识地球的演化,以“地质年代表”为着力点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
“地球演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落实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内容,而人类的诞生和发展又是地球演化特别是生物演化的结果。从人类活动的视角探究地理环境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化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最近,夏威夷大学(UH)马诺阿分校(Manoa)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预计到2100年,地球陆地区域将比21世纪初增加约5%的彩虹天数,从而增加人们看到彩虹的机会。
BOB体验官网
给出这一研究结论的依据是气候变暖会改变降雨和云的形态和覆盖量,而产生彩虹的机理是阳光遇到雨滴后产生折射,当阳光和降雨这两个产生彩虹的基本条件发生改变后,彩虹发生的概率也会随之变化。
彩虹的增加并不是普惠的,要遵循阳光、雨露的改变规律。如在北纬高海拔地区,气候变暖将导致降雪减少和雨量增加;而因气候变化导致雨量减少的地区,如地中海,预计将失去一些彩虹日。
研究人员莫拉认为,“我们经常研究气候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计,如热浪期间中暑的发生,但很少有人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到我们环境的美学品质,更没有人费心绘制彩虹发生的地图。”
获取彩虹发生的数据是困难的,没有直接的观测,莫拉团队搜索查阅了照片分享社交媒体平台Flickr,整理了来自世界各地拍摄的数万张标有“彩虹”一词的照片,并剔除了许多相似的误导图片。然后绘制出了彩虹出现的位置、降水、云量和太阳角度等地图,并以此为基础训练了一个彩虹预测模型。这样的处理方法会有一定缺陷,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人类活动情况有关,显然无法做到精确,但在现有条件下还是能发现一些规律BOB体验官网。
他们应用这一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全球陆地上当前和未来的彩虹事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如模型分析预测表明岛屿是彩虹发生热点区域。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并能从天气发生原理给出解释,岛屿地形有利于海风扰动BOB体验官网,产生潮湿的上升气流,从而发生局地阵雨,环绕岛屿周围的大环境仍是晴朗的天空,有利于阳光射入产生美丽的彩虹。
根据最近的研究,被称为“世界彩虹之都” 的夏威夷群岛,预计每年将会有几天的彩虹日增加。
气候变化将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需要认真对待,特别是要改变与之相关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使地球系统的演变逐渐恢复到自然平衡。而气候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会使自然生态系统各个变量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变化的响应链,不管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各要素都会在响应中产生变化,需要予以关注和研究。
你了解大风吗?来看看这组数据吧!大风属于强对流天气吗?显然,只有其中一部分可以回答“是”。那么,不同类型的大风有何特点?我国哪里的大风天气最多?今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一下!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受不同纬度、地形地势、海拔等影响,各地大气受热不均。某地的地表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进而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入填补;上升的热空气在高处冷却后,又成为冷空气沉降至地面。随着这一冷热循环过程,近地表的空气产生流动现象,风就形成了。
在我国,引起灾害的大风常由雷暴、飑线、龙卷、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活动所致。其中,雷暴、飑线、龙卷等属于强对流天气。
①雷暴大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历时比较短,多出现在午后气温上升最高的时候,风区范围也比较小;
②飑线过境时,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风速可达每秒十几米,强的时候可达40米/秒;
③龙卷中心气压很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风速,一般估计可达50至150米/秒,最大可到200米/秒,常会拔起大树、摧毁建筑物等,破坏力极强。
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大小。我国2012年6月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中,根据标准气象观测场10米高度处的风速大小,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BOB体验官网,这里的等级就是说的“蒲福风级”。“蒲福风级”是英国人蒲福(Francis Beaufort)于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
那么,什么叫做大风呢?在冬春季节,寒风呼啸,其实风力可能只有三四级,远远达不到气象上大风的标准。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8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凡一日中出现过大风,则记为一个大风日。
除了上文提到的强对流天气容易导致大风外,强冷空气、气旋(譬如台风)等,也可能产生大风。需要说明的是,下文的统计数据,指的正是上述所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大风天。
我国大风天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高海拔地区的年大风天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峡谷地带大风天比周围多。
①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多达75天以上,一年有1/5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是我国范围最大、日数最多的大风区。
此外,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也是大风日数多的地区,这主要是山谷风引起的 。
冬春交替,冷空气势力仍比较强势,而此时太阳直射角逐渐向北半球偏移,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日益强烈,地面升温加快,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比较大的气压梯度,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大风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往往冷空气在抵达南方时,势力就会被大大削弱,风力也会相应减小。所以,南方城市春季大风并不像北方城市那么多。到了夏季,南方地区暖湿气流更加强盛,台风、强对流天气更加频发,大风天也就更多一些。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均单站大风日数在波动中减少,有研究表明这极有可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①全球变暖后,海陆温差相对变小,导致东亚季风减弱,空气流动速度相对降低;
②同时,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原有自然地表景观大大改变,土地利用变化更为多样性、城市房屋高度和密度日益增加,上述这些人为活动,导致地表粗糙度有不同程度增大,从而导致风速整体减小,大风日数也整体减少。
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年际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仅在内蒙古西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南部及东北部等地呈增加趋势。
大风的危害自不必谈,尤其是城市风灾已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但大风天气也能带来一定好处,譬如——
但遇到大风时,人们还是要尽量减少外出,并尽量避开广告牌和高空悬挂物等,采取积极防护措施。
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夹角;试题如果没特别说明,一般当近地面的风来处理;各类等压线图中凡涉及风向问题,一般通过作图方法解决。
季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季节变化,都与海、陆两者的气温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有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白天山坡增温快,暖空气膨胀上升,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面较远,空气增温较少,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垂直方向的气流导致山坡与山谷近地面和高空出现气压差,从而在近地面形成由谷底吹向山坡的风即谷风。
夜晚山坡降温快,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空气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使空气密度加大,顺山坡流入谷底,谷底的空气被迫抬升,并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这种由山坡吹向谷底的风,称为山风。
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导致近地面城市气压低于郊区,故风由郊区流向城市,形成城市风。城市风一直由郊区流向城市,它的强弱取决于城郊的气温差异大小。
又称贸易风,是指低空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风,包括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
形成于热带与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盛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太平洋。飓风发生在大西洋,热带风暴发生在印度洋。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谷地形时,风速加大。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因此建筑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发生在陆地上叫陆龙卷,发生在海洋上叫海龙卷,又叫水龙卷。龙卷风属于气旋系统,中心气压低,接触水面时,水流被吸到龙卷风的中间空洞里,并随着向上的涡流不断向上运移,形成特殊的吸水景观。由于重力作用,液态水不易长时间在空中停留,龙吸水过后,吸到天上的水就会倾斜而下,形成黎雨。
(1)如亚欧大陆东部和南部的冬、夏季风就属于风向随季节而改变;海陆风、山谷风都随昼夜不断变化,而城市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以上所说的风,都与近地面气温差异有关。
(2)地中海气候区在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在南半球的夏季时,受西北季风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以上所说的风,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低纬信风主要分布在0°~30°;中纬西风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但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可将影响的范围扩展到南北纬30°~40°范围。极地东风主要分布在60°~90°。
“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为我国的(夏)季风区。冬季风影响的范围就要大一些,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外,甚至可以影响到华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小,且纬度偏低,夏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1)风向标:如下左图示意,长竖线叫风杆,代表风向,尖头朝哪风就往哪吹;与长坚线垂直的横线叫风羽,代表风速。
(2)风频图:上右图示意,表示某一地区风向风速的分布,可分为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在风玫瑰图的极坐标系上,每一部分的长度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长的部分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最高。
(3)风向标图:如右上图所示,一般在气象中运用的比较多。箭头指向的方向表示风的来向,比如图中表示吹东风。
(4)等压线图:风向的判断主要通过作图法确定,即先用虚箭头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顺着箭头方向,左偏或右偏30°~45°角。
【提醒】判读某地风向时,要注意尺度的变化。大尺度的风向与小尺度的风向可能会出现差异。如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盛行东南风,但局部地区有山脉的分布,如果对东南季风阻挡,很有可能导致东南季风在此地发生变向。
工业区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两个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旗形树冠: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树冠往往指向背风的一侧形成旗形树冠(如上右图)。
(5)火山灰厚度:顺着盛行风向,距离火山口越近火山灰厚度越大,距离火山口越远火山灰厚度越小。
水平方向上,气流有辐合和辐散,如锋面的形成是冷暖气流的辐合,暖气团上升;气旋则是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气流上升,这是由于水平运动而导致的垂直运动。
垂直方向上,气流有上升与下沉,其形成有热力原因,如赤道和极地对应的气压带形成;也有动力原因,如副热带和副极地对应的气压带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中,是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气流按性质分,有干湿和冷暖之分,水平方向上,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由于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故性质为温暖。来自较高纬度的风,气温较低,为冷气流。低纬信风一般是干热的,但如果来自海洋,则是湿热的。
①温差——(冬季)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夏季)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③风源——靠近冬季风源地的,风力大气压带——受气压带控制下,风力小或无风(如赤道低压带控制,风力小)
④摩擦力——临海的、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小,风力大; ——陆地上的,山地、城市建筑群多,摩擦力大,风力小
风带和季风作为大气环流因素影响气候的形成。如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的“冬雨”;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离岸风与向岸风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如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中就是向岸风形成地形雨,低纬信风从较低纬度的海洋吹向较高纬度的陆地,高温湿润。相应的,离岸风由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较为干燥。
风成地貌在气候干旱的地方表现明显。主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和雅丹地貌;主要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风力作用强的地区,相应的流水作用就较弱,但沿海地区除外。
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如低纬信风作用下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在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北印度洋由于海域面积小,形成了季风型洋流。
另外,离岸风对洋流也有影响,如南美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域,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水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向西北运动,深层海水来补偿,形成上升流。
旗形树的形成与风有关。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
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如高山和海岸边),树木向风面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因受风的影响较小。
旗形树不仅木材质量较差,而旦因枝叶稀疏,光合作用的总面积较小,所以树木的生长也很缓慢。另外,风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扩散,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当风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如台风),就会形成风灾,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我国北方初春(3月)的倒春寒,就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产生农作物冻害。风力较大的地方,往往植被比较矮小。冬季风或寒冷气流对生物往往产生冻害。
缺点有:大规模开发会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破坏,发电不稳定,密度低,地区差异大。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方:“三北”(东北、西北和华北)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东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主要受海陆风和夏季风影响。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对大气有污染企业的布局要考虑当地主导风向或盛行风向。
如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
再如,伦敦终年吹西南风,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东北方向。当然也可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远郊,即西北或东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