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教材代表着绝对的权威,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教材不是权威但必须具有权威性,过于理性的认同和服从,只会让受教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学术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个话题从来没有过明确的定义,多年来教材也为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形象,即“真理的化身”,在任何人的心目中都无法与之匹及BOB体验官网,更别说质疑。
看到这三个字,诸位脑海中第一印象都是“诗人”,在当代拥有不小的知名度,知识储备如此充足的人,对教材发表点看法似乎并无不妥。
可谁也没想到,席慕蓉的观点实在过于荒谬,它认为《愚公移山》一文不合时宜。
发表这番言论的时候,席慕蓉正在南开大学演讲,称“这篇文章太可怕了,一定要移出语文课本”,同时还给出了个人的观点。
身边的智叟无情嘲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愚公说了一番话:“我死了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山不会增高”,意在勉励后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
首先就是环境问题,大自然是要被保护的,难道因为妨碍个人出行,就要将它一把移除,BOB体验官网这未免对环境有些不尊重?
新时代之下科技工业飞速发展,两者中间必须做好权衡,决不能为了方便自己而损害自然,否则结局都是可以预料的;
如果都按照这样的逻辑去看待问题,现在有棵树挡住了我的去路,那我是不是就应该伐掉?
其次就是要转换思维,想要移出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己祖孙数代的青春全部浪费于此,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
退一万步去讲,愚公最后不还是没能通过自己移除大山吗?只是自己的言行感动了山地神罢了,两座大山才得以被移开。
相关消息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后,很快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讨论,此篇文章到底该不该移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笔者从事文学工作20余年,从未点这般幼稚的问题回复,看似极有说服力的言论,可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讨论和推敲,这和抬杠有什么区别?
与此同时,寓言故事强调的绝非故事表面,它更多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事情本质,为什么要将前者作为衡量事物取舍的关键性依据?
针对席慕蓉所说的保护环境,它的做法确实是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这一点无可否认,可现实中真的破坏了吗?
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和以“违反交通规则”为由删除《背影》一文有什么区别?
有些东西绝非表意,若要以此为由上纲上线,不仅没有彰显出自身的文学水平,反而会拉低个人段位,席慕蓉这番言行恰恰说明了这个理儿。
再者就是转换思维,席慕蓉的建议没有任何问题,唯独这个逻辑有些让人无法理解。
这里的山并非真实大山,全文的意义也并非搬山,它象征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等BOB体验官网,想要告诉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去解决它。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全文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何为真正的智。
如此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在整个文学界都不可多得,《愚公移山》恰恰成为其一。
作为当今文学界的知名人物,自身难道连这点觉悟都没有?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通过噱头博眼球,只为攫取利益。
如今看起来搬家或许为便捷方式,放在过去那个年代可能是唯一的办法,因为某些硬性条件局限着人们的思想,比如有相关规定约束不能改变居住地等等。
当然这都是后话教程知识,因为席慕蓉的说法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哪位文学大家会有这般超凡的思维逻辑?实在令旁人有些惭愧。
它的做法看似愚蠢,可传递的观念却值得学习,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为人生方向,有决心有信心,再大的困难终究会被化解,这才是全文最中心的“愚公精神”。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人生总有不如意,生活总有不称心,可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因为这场单程旅途没有重来的机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关斩将迎难而上,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做,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