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基础知识复习资料BOB体验官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1-03 10:31:26

  一、符号互动理论(相对作用理论): ⒈米德(社会心理学家)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创者,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他的思想 ⒉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⒊符号互动理论的几种观点: ①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④符号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取决于我们扮演他人角色的意义 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中认识自己,校正自我的观念 二、角色理论: ⒈社会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⒉角色扮演是一种社会行动,也是一种社会互动。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⒈个人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叫参照群体 ⒉参照群体理论揭示的非面对面的交往对个人互动产生的影响 ⒊参照群体的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四、戏剧理论(拟剧化)(印象整饰理论) ⒈拟剧论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⒉戈夫曼认为拟剧论研究人们如何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在他人那建立良好印象。此过程也称“印象管理” ⒊戈夫曼所阐述的礼仪: ①表达式礼仪:问候、感谢②回避式礼仪:对别人隐私、空间的尊重 ③维系式礼仪:维系关系,防止中断④认可式礼仪: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⒋拟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境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 五、常人方法学(民本土方法学、民俗方法学) ⒈常人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劳克尔 六、社会交换理论:霍夫曼 ⒈人际互动:发生于个体之间的,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互动 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都属于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并成为发展动力的,人 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性又是靠人际互动来表现的 ⒊人际互动的一些研究成果: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 第三节 集体行为

  是原本意义上的失业②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的现象,我们曾称之为待业 ⑶失业的类型:正常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⑷当前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总体状况: 劳动就业压力大、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带来下岗和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 带来巨大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不到保护 ⑸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途径: ①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②加强人口资源能力建设③发展服务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④加强法规 和制度建设 6.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 ⑴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常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分配 ⑵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个人和群体之间收入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差异造成的,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在 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贫困者的人力资本投资 ⑶社会不平等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他认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因此,要消灭贫困就必 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⑷冲突理论: 认为贫困是各个群体在利益分配中争夺的结果,是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可以称之为社会 责任论 ⑸贫困文化理论(美国刘易斯): 认为在社会中贫困者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 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理论。该理论未能解释贫困者贫困的起始原因 ⑹功能主义的贫困观: ①功能主义认为贫困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贫困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社会通过分层机制使那些有天赋的人占据了重要的社会位置,但当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③美国甘斯认为贫困在社会中也有积极作用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和功能

  一、 ⒈组织运行都是投入和输出的过程。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过程的操纵与过程。 过程:决策→管理→监督与检验 ① ② ③ 决策:科学、民主 管理:常规、应变 监督:组织内部;组织外部(最有力的是媒体监督)

  ⒉非正式关系-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 布劳将这种非正式群体称为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群体: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并非由组织分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化出来的。 *⒊在组织社会学研究中,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构成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们的存在反映出作为社会缩 影的组织的复杂性及其实际特点。非正式群体的大量存在是中国组织的文化和制度特征。 ⒋人们采用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等组织结构形式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⑵消极作用:①分层导致了不平等,进一步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产生和存在,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② 社会差别与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犯罪 ⒋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 ①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②社会阶层研究是阶级分析的补充 ③在非阶级社会里,阶层分析是是认识社会的 5.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⑴客观法:是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观标准对 分层次划分的方法

  ⑵主观法:①自我评价法:由社会意识和社会态度决定 ②他人评价法: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评定团体和个人地位 主观法的优点:①简便易行②适合人们的分层态度和分层意识 缺点:①有较大的偏差②对回答者的主观与 6. 法(声誉法) 有很大影响

  ⑴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①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 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②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 现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⑵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本社会因素的分化: 社会分化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有的基于人们的自然特征,有的则以社会因素为基础 ⒉马克思阶级理论与西方分层理论的不同点:①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②研究的目的和重点不同③ 研究的结论不同 第三节 社会流动

  1、起源: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①血缘家庭(按辈分缔造或划分的婚姻)——年龄相近的两性之间进行的婚姻

  ②普纳路亚家庭(是血缘关系家庭上的发展)——排除同一血缘内的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关系(表现在氏族 之间) ③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社会中出现的)——开始为一种一对一的关系(短暂结合)。 背景:家庭不是基本单位,氏族为基本单位,没有任何意义,使两性间关系有了更多的限定。 ④一夫一妻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夫权高于一切,比较稳定(不公平的对待女性) 背景:生产力发展,剩余财富出现。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 2、家庭演化的基本结论:①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②家庭演化的基本动力:生产进步和自然选择 三、家庭的结构及功能 1、主干家庭是核心家庭纵向发展结果;联合家庭是横向发展的结果。 *2、家庭功能: (1)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现代社会中经济功能表现为组织消费 (2)再生产功能(3)满足性需要功能(4)教育功能(5)赡养和抚养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 *四、家庭问题: 1、变化趋势: ①婚姻状况:专制买办→自由 ②家庭关系:专制到民主 ③家庭规模:缩小(对个人自由限制减少,家庭责任感相应降低) 2、中国的家庭问题 (1)婚姻问题:包办婚姻存在;独身人数增加;对婚姻轻率 (2)生育问题:人口基数大,传统观念影响深 (3)教育问题: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4)老龄化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压力大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3、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从个人角度:人必须社会化,人类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其发展在不断加速,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 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②从社会角度 (2)可能性: ①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②人有较强的生活能力③人有语言能力 4、人的社会化内容 ⑴人类的发展任务 ⑵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①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②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③学习社会行为规范④明确生活 目标⑤培养社会角色 第三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⒈在现代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形成是社会组织 *⒉社会组织:人们为了追求特定的目标实现特定功能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有正式结构的次级群体。 *⒊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起来的群体,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有意创建的 ②任何社会组织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社会目标 ③复杂而正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具有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组织活动以目标为导向,组织的合理性评价是 这种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④有一组不依附特定个人的组织角色 ⒋社会组织的类型: ①帕森斯:(宏观社会体系角度)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根据社会 组织在生活中承担的职能] ②布劳: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 ③艾兹奥尼: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组织[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法] ④根据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 ⑤根据内部结构和关系的复杂程度:简单组织、复杂组织

  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什么是社会?(1)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2)泛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联 系起来的人群(专指人)社会是抽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是社会的具体表现 2、生产关系: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它是人们活动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 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社会关系是人们共同活动彼此结成的关系。3、社会关系的特点:历 史性:每一时代社会关系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阶级性:任何社会关系都受特定阶级的制约 4、社会学: 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5、社会学产生:1838 年 10 月,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6、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历史条件: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2)思想条件:思 想家对社会结构、社会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图景进行了探索,形成经济、思想、政治、社会哲学伦理观念。 (3)学术条件:自然科学*7、社会学功能:(1)理论作用:认识社会;预测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作用: 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③提供组织管理知 识; 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二、西方社会学发展史*1、孔德(1)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是人的社会学。(2)提出实证主义研 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4)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 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1)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

  程。 *5、再社会化的原因和情况:①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循原来的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 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如:犯罪分子 ②原来社会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适用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1、个性也称人格 人的社会化就是使个体通过社会化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走出由本能支配的 状态。 2、个性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也是个体行为差异的基础。 3、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称为社会个性。 雷同性格是同一社会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雷同性Hale Waihona Puke Baidu是对群体成员过度化的结果。 4、民族性是统一文化教化的结果 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同的方面 中国国民性概指的主要是华夏民族的性格特征

  *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①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它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组织的成员是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②确定的活 动目标。社会目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③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性的章程)④正式的组织结构⑤一定 的物质设施 *6.社会组织的功能 积极: ①使人类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②提高人类活动的效率 ③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综合成整体力量,有利于实现重大的社会目标 ④增强了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消极:①组织本身及目标与 文化具有不一致性②组织的目标及本身具有正当性,但由于控制管理不当走向 反方向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运行

  *⒈集体(合)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性的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在《社会学导论》中提出集体行为这一概念 帕克: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推动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⒉集体行为的特性:

  ①群体性: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②非组织性,其行动也是无计划的 ③突发性和相互依赖性 ⒊集体行为的几种重要理论: ⑴苏联 斯梅尔塞:关于集合行为基本条件的理论 认为集合行为发生的必要基本条件①环境条件:物质因素、社会因素②结构性压力:社会因素对人们造成 的因素③诱发因素④行为动员⑤普遍情绪的产生⑥社会控制能力 ⑵模仿理论 ⑶感染理论:《群众心理学》通过感染、暗示完成,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⑷紧急规范理论:集合行为是紧急规范约束压抑的结果 ⑸匿名理论:集合行为中,希望自己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 ⑹控制转让理论:行动者把自己的行动控制权转让给别人。它是一种理性的权衡、有目的的行为 *⒋典型的集合行为: ⑴恐慌:是人们出于本能,采取一些低级行为希望改变现状,但结果往往更糟 ⑵谣言:从不知明的地方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工的形式有: ①简略化②片面化③同化④逻辑化 ⑶流行:在一段时间广为流行的一种外表或行为风格。它发生在生活领域 特点:①新奇性②选择性③消费性④周期性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群体。又叫自属群体或基本群体。 地位: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其构成的基本单位 2、代表人物:[美]库利: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首先加入的,如:家庭、儿童游戏、邻居 *3、主要特征:①规模较小②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活动③非正式控制④群体成员难以替代⑤聚合力、稳定 性强、成员间联系紧密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1、作用: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单位②对个人社会化产生巨大作用③是一种社会稳定力量 2、衰落及其影响: (1)衰落原因: ①规模小:非正式的弱点使其他地位降低,社会组织出现后,初级社会群体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黄金时代 开始结束,主要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②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与协作,离不开社会其他群体的参与 ③生产社会化导致生活社会化,这就要求社会组织的社会化 (2)衰落的表现: ①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转移②初级群体内部成员关系松懈③某些初级群体解体 3、衰落的影响: (1)消极:①人从初级群体中得到帮助少,情感不能满足②削弱非正式手段的影响,不利于社会控制,引 起社会紊乱③人际关系疏远、冷漠,导致社会问题 (2)积极:①提供更多个人自由②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和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封闭和排他性,有利 于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③有利于提高人类社会活动水平 第三节 家庭

  ⒈越轨行为:社会成员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出格的行为 ⒉越轨行为是一种相对的社会行为: ①文化类型不同,对越轨行为的判断不同②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对行为的看法不同③任何越轨行为的判 定都是相对的,因而是不可靠、非客观的 ⒊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理论) ①生理学:从人的生理特征角度解释,主要有 3 种观点:a.意大利龙布罗梭的退化犯罪学说:罪犯大多数 人与平常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面部特征上有“返祖”现象 b.体态学说:把人类体型分为 3 类:内胚层型、 中胚层型、外胚层型 c.染色体理论:越轨行为是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 ②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关注个人的心理特征及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本能的冲动,包括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本能是按快乐原则行事的;超我是至善的原则。协应调好自我、本我、超我三 者的关系,若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引发越轨行为。 原因:a.本我过度膨胀 b.超我过分发展 ③社会学: a.标签理论:坦南鲍姆首先提出,主要观点:①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本质上的越轨行为,它只是权力行 为的主观认定②越轨标签对行为者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往往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③关于初级群体与次级 群体 b.差异—交往理论:从交往的差异中分析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在交往过程中学来的 c.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群体文化):把越轨看作一种文化,是越轨亚文化 亚文化理论认为:所谓偏差者和越轨者并不是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实际上他们也在遵从行为规范 d.失范理论:迪尔凯姆在研究社会分工和自杀现象时指出了失范状态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 e.手段—目标论:默顿 4.对越轨行为的评价: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机制: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制,它是一个相当宽广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 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2、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 和互动论。 (1)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教化的过程。 (2)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3)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互动作用过程。 3、社会化的结构:①家庭②同龄人群③学校④工作单位⑤大众传播媒介 第四章 社会互动

  ①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②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③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 8.社会控制的领域: 经济领域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领域和方面 政治领域的控制、社会领域的控制、文化领域的控制 社会控制的度的指标:控制的力度、控制的刚度、社会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社会控制的度的角度:历史角度、社会稳定角度、社会成员追求自由的角度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⒈⑴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 1901 年出版《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⑵罗斯认为, 人生来就有同情心、 互助性和正义感, 这是人的天性, 这三部分共同形成了人性的“自然秩序”。

  他认为这三者,即人性的自然秩序可以促使人们自行调节自己的行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 和平共处,从而使社会生活处于自然的有序状态。 ⒉社会控制:社会组织利于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广义)社会控制泛指一切社会成员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的控制,以及各类社会关系的调节和制 约 (狭义)是指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⒊社会控制的另一个来源是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 183 4 年研究,称为控制论。 ⒋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 ⑴社会控制的主体是社会,但社会是一个抽象概念,且具体表现方式不同。 代表社会进行控制的 3 个层次:①社会场的控制: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社会环境②社会组 织的控制:学校等社会规章制度③全社会的控制:由一定社会组织来实现,有时以社会名义实行控制,有 时以个人的名义实行控制 ⑵社会控制的个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⑶社会控制的手段(工具):社会规范(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社会规范) 5.社会控制的类型:①统治与制约②正式的控制与非正式的控制: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 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方式在:一般不是由明文规定的,是非系统化的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 制: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违反社会规范,即外在控制;其直接控制力量来 自行动者本身的即为内在控制④积极的社会控制与消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动机之上的,以倡 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它是各方面都愿意接受的控制方式;运用惩罚手段来制 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6.社会控制的功能: ⑴必要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有社会控制相伴随,这是由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的矛盾决定的 ⑵功能:①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维持社会安定②维持正常生活: 社会控制对破坏社会秩序者予以约束以致制裁,维持社会成员正常生活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秩序和社会 进步是社会学的追求目标 ⑶反功能:①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积累冲突甚至危及社会结构 ②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⑷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社会控制,但社会控制又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 7.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是一对矛盾 个人自由包括科学的自由和平等的自由(前提是法律上的自由:不侵犯他人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一、家庭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活动的基 本群体。婚姻关系为基础、收养关系具有普遍性。 2、家庭的分类:P106 (1)费孝通:①不完整的核心家庭②核心家庭或小家庭③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④联合家庭 (2)现代社会:①核心家庭②夫妻家庭③主干(直系)家庭④联合家庭⑤隔代家庭⑥单亲家庭 二、家庭的起源于变迁

  二、基本理论: ⒈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①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划分的根本特点②社会分层并不一定都是阶级分层 ③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分层不是永恒的④必然导致阶级冲突 ⒉西方的阶级理论 ⑴韦伯的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①内容:根据某地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②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③深远影响:多元的分层标准,延续的定量标准,注重主观评价 ⒉帕雷托(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精英循环理论 (P155) 精英分两种:统治者精英、非统治者精英 三、社会分层的功能 ⒈功能论:认为分层在维持社会方面具有某些有益的功能 ①分层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职业结构 ⒉冲突论: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也反对功能学派的思想 ①严重限制了社会非特权阶层的发展,阻碍了社会智力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②保守的维持现状的功能,用力量来稳定不平等③分层导致社会冲突与紊乱 ⒊社会分层的作用: ⑴积极作用:①通过差别分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形成了一种社会发展 的竞争机制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类型 1、*A、社会群体的定义: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而形成的群体。 B、社会群体的条件:①是由某些特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②社会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其 共同期待 C、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由一定的社会纽带连接起来,社会纽带是一种直接、持久、明确的社会关系②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 和持久的相互交往活动③社会群体之间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2、分类: (1)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2)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分类(群体形成的基本原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5)内群体和外群体 参照群体

  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2) 《社会静力学》 《社 会学研究》 《社会学原理》阐述了社会学原理(3)宇宙现象BOB体验官网、物理、化学、生物、天体现象(4)他的社 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5)但他反对国家干预,反对 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 *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也是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1)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 现象(2)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 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 (3)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 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5)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 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1)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 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2)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 (3)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4)政治社会学: 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 其中(1)(2)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5、韦伯和迪尔凯 姆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三、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与美国。2、(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2)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学派(3)李德?莫洛的符号互动理论

  代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教程知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⒉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适用于企业管理设计,它推崇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以 工人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被称为“泰罗制” *⒊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的理想型观点提出的 特征: ①组织内部有清楚的分工,而且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组织的职位之间形成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下级接受上级的指挥 ③行政管理人员是因具备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他们有专业资格 ④ ⑤ ⑥ 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组织中的职务是他们的职业 行政管理人员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取决于上司的评价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下级接受上级的监督

  一、相关概念: ⒈阶级: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地位不同的集团因地位不同,一个阶级可占有另一个阶级的生产资料 *⒉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不同等 级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⒊社会资源:能够满足人们需求,获得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 特点:有限性、可 性(具有价值) 导致:社会不公平理论

  ⑵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组织的作用表现为: a.当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为了对抗组织的权威而出现时,它基本上是无害的,能提高工作效率 b.当非正式群体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正式组织有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 就会产生干扰 ⒊X 理论-Y 理论 ⑴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 ⑵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 X 理论与 Y 理论两种假设 四、组织文化: ⑴Z 理论是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 ⑵社会资本是 20 世纪 80 年代被广泛运用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其发展为理论 五、中国的单位组织 ⒈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开创了单位组织和单位制度研究 单位制度是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将其成 员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 ⒉单位的特征:a.功能合一 b.组织资源的流动性 c.组织成员对其组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d.行政等级性 *⒊⑴单位组织的正功能: 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 ②向组织成员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使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促进了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实现了对 组织成员的有效管理 ⑵负功能: ①单位制是一种向上负责的体制,它的行政性特征削弱了单位组织的专业特征,带来专业上的低效率②单 位组织的行政等级也造成了组织的膨胀冲动 ③以提高组织等级为目的的组织膨胀会导致组织运行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

  图人口变动:某一时期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果呈现的变动过程)状况,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 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人口问题:①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②人口和社会问题的关系③就业问题④人口生产 和物质再生产的失衡问题 第三节 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1)[英]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 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2)狭义:(3)分层: ①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精神财富②考古学用语,同一个历史时期的遗物③运 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4)分类:①有形的、具有物质的物质文化②以行为规范为主体的规范文化③各 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信仰的人之文化(5)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①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②两者属性不同文明是一种积极状态及开放程度,文化有好坏、主亚之分 *二、文化的特性:①象征性:一切具体文化现象都是一定类型文化的象征和反映 ②复合性/系统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总和。③多样性/特殊性:不同文化主体具 有独特文化④共享/传播/继承/扩散/渗透性: 一般共享性导致原有财富的物主的减少,文化共享不会 *三、文化的功能:①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②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素质③为人类提供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 力④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 四、文化运行:①文化融合:不同文化接触后,接受对方的现象(任何文化都是文化融合的产物)②文化 冲突:不同文化相互接触过程中的矛盾和对抗③文化同化:一种文化被另一种兼并

  (4)乔治?诺曼斯:社会交换理论*3、当代主要的社会学流派(1)结构功能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关系的 探讨,以求社会均衡,最大的特点是维系社会稳定资本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学 的保守性(2)社会冲突理论: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达伦多夫 A 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 矛盾是由政治、权力、报酬、分配不均引起的其根 源是社会制度 C 肯定冲突的积极一面 (3)安全法律论 A 在社会中不满、敌对情绪的发泄有利于社会发展 B 僵硬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发现社会中 的弊端,不利于社会进步 C 民主是重要的安全法律论的保证 (4)社会交换理论:把社会行为看作是至少在两个人中发生的,或多或少获得报酬的行为。 评价:比较真实地揭示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忽略了人类社会性,将之商品化。 代表人物:乔治?诺曼斯(5)符号互动理论:李德?莫洛,认为社会想象、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 能实现社会互动。人类社会是符号互动的产物。(6)情景定义理论:在行动之前,根据情景考虑是社会化 的经验 4、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开始社会 学教程 5、社会学的特点:①实用化②定量化③本土化④多元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一、什么是社会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社:集体活动场所,反映农业社会特征。古代一种乡村基层组织 会:集会、聚会、民间团体唐宋时期,社BOB体验官网、会二字相连,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形成 2、西方的社会概念:社会唯实派:社会是一个整体,是真实客观的实体社会唯名派:社会只是一个代表许 多人的名称*3、现代社会概念:社会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体,人是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群的共同 体,是一个集体的概念,社会是人的内在本质(社会性由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一种产物的反映 4、社会 本质: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二、社会结构概念:社会整体的基础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关系。 组成要素:人口、自然环境、生产方式①自然环境:人类生产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总和 环境:相对于主体而言,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社会实体和因素 A 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原生环境:没有被人们涉足或改变的环境/自然界本身具有的问题没法改变 此生环境:被改造被污染的环境/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改变 B 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生存发展资源。自然环境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生活发展,影响社会 生产的布局,影响社会发展布局②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客观)直接改变其状况,生产力决定环保的 程度,人口规模影响生态平衡③人口:在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由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 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既是消费因素,也是劳动因素)是社会构成的主体,是中心要素。 人口构成:A 自然构成(人口、年龄、性别)B 社会构成(阶级、民族、文化、职业)C 地域构成(人口 密度、人口分布)人口金字塔:按性别划分的人口年龄分布与构成状况,并用以分析人口发展趋势的统计

  ③角色中断:一个人不能承担前后两种角色 解决方法:在前一个角色里做好必要准备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并有意识地从事生产的个体。 ①现实存在的总是个人,个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 性与动物的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即社会化文化改造过的自然属性。 ②人除了自然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化是人区别于生物的最根本特征。人是自然属 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③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生物性是社会性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本质)。社会性通 过一系列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2、*(1)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社会由个人组成,许多人构成了社会的整体存在,但社会活动不是个人活动的叠加。社会活动是人民群 众活动的表达,社会活动独立于任何个人之外,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它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②个人虽离不开社会,但个人活动也不是简单分解,个人活动具有自身特点,个人与社会的需求有区别,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也有矛盾。 (2)个人与社会统一具有一致性 ①表现在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个人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人就不可能存在于发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 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只有在人类活动中才能把握社会关系。②个人与社会互为因果: 人的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关系中的一切都是有人创造的。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的社会性 是在社会关系中创造出来,反映出来,表现出来。 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人也生产社会。——马克思 3、关于个人与社会的错误观念: (1)个人主义至上:认为个人在社会之上,个人是目的,社会服务于个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2)社 会至上主义:强调社会在人之上,个人在社会中是微不足道的,社会是目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二、人的社会化 1、含义:社会学的社会化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2、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个性通过社会化逐渐形成。 (2)文化发展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3)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隔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而其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治,“家天下” *⒊家长制消极作用: ①极大地抑制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利于充分动员组织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②下属缺乏科学 的办事规则,会造成对组织的伤害 ③家长制培育奴性,压抑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常常使得组织守旧,不适应外部多变的环境,也不利于组 织的顺利发展 *⒋家长制是一种落后的组织管理方式,它的存在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有关。 它存在的条件:①组织规模狭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技术比较单一外部环境比较稳定②与最高领导 人的努力有关③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二、古典管理理论: ⒈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

  社会对其期望具有稳定性和不可辩证性 B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一个人通过努力而获 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对应,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2)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 A 规定角色: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 的规定 B 开放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在许多角色并没有明确而具体扥规定,而只 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这类角色的承担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这种角色叫开放角色。角色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太严格,但不是没有限制的。 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的临界点:法律和道德的规定。(3)A 功利性角色:根据角色追去目标。以追求实 际利益为目的。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追求到最大利益(有道德法律限制)B 表演性角色:主要 表现社会的价值观、秩序、法律、道德等。目的:通过行动表现诸文化价值。 (4)A 理想角色:对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遵循的、理想的、 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之为理想角色。B 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 人实践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5)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二 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扮演的含义: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2)过程: ①了解角色期望/期盼。(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期望或要求,并不是针对某一角色具体承担者,角 色期待是具体存在的,当个体成为这个角色时,必须了解这个角色的期望。) ②角色认同/角色认知/角色领悟 角色的承担者对其行为规范的了解。一个人扮演角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认知有关。 ③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角色实践(是角色人知的展开) *2、角色扮演的问题 (1)角色混淆: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 的要求发生混淆现象。 角色混淆的原因:角色认识不清;场景分辨不清 (2)角色紧张:参加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 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3)角色冲突:P89 (4)①角色失败:是指一个人未能或无法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不能继续承担这 种角色的情况 ②情况: A 角色承担者未能有效的按照社会期望进行表演从而失败 B 角色关系解体,原来的角色承担者无法再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

  ⒈社会问题的概念:一切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广义); 社会运动的病态(狭义) *⒉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①必须有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或严重失调②这种失调严重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 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注意 ④这种失调必须用社会力量或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 *⒊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 ①社会整合理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他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整合不当的结果。过度整合或过低整合都会导致社会问题。只有适度整合才有利于 社会生活。 他研究的自杀论,从社会整合角度研究过度或过低整合会造成自杀的社会问题 ②文化失调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威廉?奥格尔本 他认为文化失调引起社会问题。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从文化角度寻找社会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 速度不一样产生两种文化问题,即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落 ③社会解体理论:托马斯 重建社会秩序与规范 ④价值冲突理论:存在不同利益群体,且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价值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或冲突时 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⒋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⑴破坏性:①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②给社会带来麻烦,浪费了社会资源③给社 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⑵普遍性:①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②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 题 ⑶复杂性:①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②社会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手段也是复杂的 ⑷时代性:任何社会问题都是一定的时空特征,即他们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同空间中的 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 5.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①发展的原因:发展的滞后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发展滞后导致社会制度不完善 ②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③政策失误(社会控制手段不当)④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来源: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演员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米德把角 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来应用。*2、含义:有一定的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 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①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来表现 ②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BOB体验官网,它由相互关系来确定 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期待,行为规范是指对行为权力的规范,社会对外在一定地位上的人会提出 一种期望③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属性和多种社会关系的组合反映 ④社会角色是组成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单位 3、社会角色的类型: (1)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 A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 规定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 特点: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变更性。

  *⒈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 1887 年《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 社区的构成: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②一定的地域界限③共同的社会生活④社区文化

  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⒊社区按综合分类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学研究史上是两种典型。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第九章 第十章 社会制度 社会问题

  *1、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知识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 角色变化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的原因:人类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两种情况:①在人的发展阶段中需要扮演新的角色,从而需要学习与这些角色相适应的技能、知识和规范 ②在扮演同一社会角色时,需要不断学习。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社会对不同角色的要求也就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适应这种变化。 3、通俗上讲:继续社会化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4、再社会化含义:是由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

  ⒋特点:①组织中有严格而缜密的规则②组织中成员都具有专业资格 ③组织是以工作为核心的 *5.科层制的功能:科层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理想型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这里的理想是指并非 建立在对所有事实经验的概括之上,而是参照某些事实进行的主观构建的概念类型 ⑴正功能:①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②能人结构紧密地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地有效运转,从而有效地达成既定目标, 这也正是科层制的功能所在 ⑵负功能:①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使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 ②由于组织按 选用人员,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的现象③组织中严格的分层及明确的划分使上下级

  ⒈在组织管理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家长制,它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的基础上的 组织管理方式,也是前资本主义阶段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 ⒉家长制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的最上层,不向下分权 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基本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 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 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容他人干涉 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则形同虚设,组织中基本上是人

  *1.社会互动: 社会主体之间或社会互动群体之间, 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 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相互交往) 2.社会互动的类型: ⑴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①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②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 ⑵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⑶社会互动的意义: ①能促进对自我认识(库利提出“镜中我”概念)②能满足行动者需要 ③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理论

  BOB体验官网

  6.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①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社会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针对复杂性,综合治理⑥发扬民主,健全法制 ⑦科学预测,加强预防 第二节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 ⒈人口现状:①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多,社会人口资源占产率低 ②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从身体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考虑 ③人口结构,主要从老龄化、年轻型、性别比 ④分布: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⑤综合上述几点,中国人口问题前景不容乐观 ⒉中国的人口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 ①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②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③人口总体质量不高, 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影响社会稳定④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加重了青年人、在岗职工的压力与 困难 ⒊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政策实施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农村) ②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的卫生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③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压力 a.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b.可以兴办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c.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4.⑴英国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活所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两个抑制”:一种是“积极抑制”;一种是道德抑制 ⑵适度人口理论 ⑶人口过度理论(P213) 5.失业及其原因: ⑴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 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 ⑵失业有以下表现形式:①属于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原来的职业岗位处于待雇状态,这 人口问题 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

  *⒈社会流动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称为社会流动。 ⒉社会流动的类型: ⑴以流动为方向为标准可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垂直流动还 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它是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⑵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可以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群体流动就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⑶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可分为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代际流动是指子代相对于父代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⒊社会流动的模式:①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②封 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③混合式流动 *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①社会结构的性质:指社会结构是封闭性的还是开放性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 的本质性特点②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③教育的普及与发展④家庭背景 ⑤社会网络资源: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成功,资本主义理论也对人们在职业和地位上 的成功做进一步的解释。社会网络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地位。 第八章 社区

  间沟通变得繁琐④事本主义原则影响成员积极性 6.科层制只有形式没有实质 韦伯的科层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化理想模式,也成为分析西方社会和现代社会组织的概念模式,甚至 它成为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模型。科层制为后来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⒈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美国霍桑工厂做了实验,又称霍桑实验 a.他有下列发现:①工人是社会人②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③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效率 b.一项重要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c.“社交人假设”改变了企业和组织的理念,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组织管理实 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⒉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积极的支持作用:a.它给群体成员以感情上的支持,给他们以 安全感 b.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①越轨行为的消极后果、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越轨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②越轨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③越轨行为并非只有消极作用,其有利于澄清和定义社会规范;增进群体的团结;能够带来社会系统需要 的变迁,使人们更加遵从 ④对越轨的社会后果应恰当 f.文化冲突理论: ①提出和论证了文化与越轨行为的关系②社会越轨根源于文化冲突③价值多元化根源于利 益多元化 5.对越轨行为的控制:①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主动),对越轨行为进行约束、制裁(被 动)②政治廉洁和权利规范③加强法制建设⑤重视和建立社会预警系统,民主/文化宽容⑥发展教育 6.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出现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这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发生巨 大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失调在所难免,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也会明显增加 突的原因:文化堕落、权力腐败、利益分化 社会冲

  *1.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要争取实现的目标或结果,或者是组织通过自身努力追求的某种事实或 未来状态。 *2.组织目标的功能: ①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②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③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3.组织目标的结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对内目标与对外目标 4.社会组织是一个分工合作的体系,内部的纵向与横向分工两种 5.社会组织中还存在着许多并非工作关系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 *二、社会组织的手段——权威、规范、资源 1.权威:是合法的制度化的权力,是任何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基本手段 分类:法理权威、魅力权威、传统权威(韦伯) 冲突学派观点:认为权威只是一种制度化的权力,不可能得到无权者认可。 2.规范: ①初级社会群体:具有非正式性、不确定性 ②社会组织:具有正式性、比初级群体严格、具体 ③组织:具有组织的相对稳定性。这是保持规范的权威和成员对规范认可的基本条件 3.资源:是组织维持的重要手段 获得①存在于组织内部②通过组织获得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