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媒发展当中,时政微视频还属于“新兴事物”,但很快成为传媒的一个现象。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对时政报道的影响意义深远,从广播到电视,两个时代的交接让时政报道由声音演变为影像,媒介生态的巨变让时政报道由传统的“播报式”和“口号式”转向“采访式”和“解读式”;从电视到互联网,时政报道由新闻联播转向政务微博,形式也由“解读式”转向“讲述式”和“沟通式”,甚至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账号也开始采用网络流行语态进行时政信息的传达。
近几年,随着媒介消费环境向更加碎片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主流媒体也在寻求时政报道传播与分享的新变化。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微视频成为社交媒体信息消费的主要载体。借助这样的契机,时政报道以微视频形态,在传播姿态、报道形态、话语形态、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BOB体验官网
作为我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微视频贴合了目前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传播特性,通过不同平台跨越国界,迅速转发与分享。这种“大屏变小屏”的视频形式越来越显现出优势,用户需求也进一步得到了满足和拓展。
时政微视频自带微视频自身的多重属性,在题材上进行分化,借用新媒体快速阅读的特点,不断优化其内容和形式。近年来,一系列视频让业界看到时政报道的新样态,在传统电视和报纸报道效果不佳的背景下,时政微视频成为时政报道的有力武器,这不仅提升了重大时政选题的影响力,同时也让我国时政报道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
时政报道的话语方式一直是我国媒体面临的难点和重点,在“走转改”思路的指导下,我国时政新闻逐渐从官媒政论、口号式的政治传达转变为以民众为主体、以民情为重点的贴近报道,力求电视屏幕也能带有人文关怀。在对外传播方面,我国媒体开始尝试个性化报道方式以及国际同行的报道原则,结合适用于社交媒体传播特点的话语表达。
第一,“创意”歌曲打通传播道路。所谓“创意”,是指为适应互联网语态和传播逻辑,借助互联网亚文化传播方式,加重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频度。随着互联网亚文化的发展,《江南 style》、PPAP(Pen Pineapple Apple Pen)等火爆视频为“创意”神曲打上了传播力强、影响范围广的标签,主流媒体也因此开始尝试创造性地利用“创意”元素。2017年新华社推出的Let’s Go Belt and Road将音乐形式融入时政报道当中,力求以新奇有趣的歌曲“唱”出特点鲜明的时政主题。由“播”到“唱”,放宽了原本严肃的媒体形象;Rap、京剧等元素的结合也更好地凸显了中国媒体的幽默感。
第二,网络新兴语言助力广泛传播。新华网2017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习关心的六件事》系列微视频,利用当下互联网新兴的视频语言和视频样态,将垃圾回收等热门时政话题网络化、娱乐化,一改官方话语的生硬表达。融合网络“二次元”的“鬼畜”文化,将图像与声音不断进行重复、放大、插接,给人以新奇的打断感和卡顿感,让受众难以忘记视频中的鲜明配色和突出文字,打造接地气、有个性,并且符合年轻人观看习惯的时政微视频。
第三,宏大命题场景化处理。2016年央视网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建党95周年微视频《我是谁》,中国为自己“打广告”,在一分三十秒的时间内展示了众多普通员平常但不平凡的工作,以第一视角对学生、工人、警察的辛勤劳动场景进行叙述。宏大命题场景化处理让“我是中国,永远和你在一起”的政治表达显得更加平缓和自然。由此可见,打造类型化的微视频,改变人称、语体等话语组成部分,追求宏大时政主题的软性表达,已经成为我国时政报道转型方向与目标。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社交化的时政报道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自2013年起,央视开始尝试融媒体的报道方式,并于2016年元旦之际正式推出“三微一端”全媒体矩阵的融媒体报道模式,将“微视频”加入原来的“微信、微博、客户端”阵营,以更加适合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时政新闻报道。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的海外账号也会进行跟进式更新,利用国外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等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和推广。
2017年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将《英国小哥看两会》推广为现象级的时政微视频,反映出当下我国主流媒体将时政与社交相结合的报道策略。在充分考量用户的收视习惯、流量限制等因素后,社交平台上的时政专题视频不再是40多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形态,而是分成碎片化的3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视频。微视频借助微博等平台的视频自动播放功能,渗透到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里,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成本,“30秒讲故事”也让主流媒体逐渐提升了视频的质量和水平。央视新闻和新华网在2017年的两会报道中通过各自的“三微一端”策划推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时政微视频,内容涵盖新闻直播、视频专题、系列纪录片等多种视频形态,深度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对用户进行时政新闻的播报,加强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评论等互动内容不仅深化时政报道的影响力,也促进用户自身高度参与时政表达。同时,时政微视频的社交属性对时政报道进行空间拓展,不仅融通两个舆论场,打造主流媒体与我国用户的良好沟通环境,也积极拓展海外用户参与讨论和分享。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时政微视频也越发重视中国的政治传播与立场表达。就视频推送时机来看,几乎每年的重大时政活动期间我们都能看到传播力极强的“爆款”时政微视频;就视频叙述主体来看,时政微视频逐渐转向以国外用户为叙述对象,对中国重大时政活动进行解惑式报道;就视频话语方式来看,严肃议题生活化、重大时政故事化成为时政微视频主要语态。时机、主体、语态三者的良好融合让世界真实地了解中国,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促进我国的政治传播。
由于我国的媒体国际影响力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海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利用重大时政活动扩大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成为时政报道的重要路径。2017年全国“两会”时政微视频在创新表达方式和题材选择的同时,也着力在舆论引导上进行新的探索。央视网整合资源优势,利用时政微视频进行两会直播,将传统电视直播画面片段与移动端UGC(用户生成内容)直播片段相结合,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推动两会议案等热门话题走进百姓生活。微视频短、BOB体验官网平、快的特点将硬新闻进行软化,配合央视整体报道方案,将报道的话语权和舆论先机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中,凸显碎片新闻整体化趋势,不仅能优化重大时政主题的报道,也更好地扩大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时政微视频作为近几年我国媒体主要的时政报道方式,在迎合社交媒体、运用网络语言、助力品牌营销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媒体多元、媒介泛化的环境下,时政微视频改变了时政报道的面貌,主流媒体的转型之路也因此不断加速,媒体报道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依然亟待提升,我国时政报道的海外传播更需要成熟、体系化的报道策略。微视频的报道方式如何能够在短、平、快的基础上加深内容的传播效果和报道力度,如何能快速成长为时政微视频品牌,打造中国特色微视频,都应成为未来主流媒体时政报道的重要议题。BOB体验官网